美國也有明白人說實話:中國別幻想了,肯定要打
“如果我坐在北京的位置,我也會得出結論:美國不會接受中國崛起,中國要據此自己行動。”
這是美國知名戰略家佐立克(Robert Zoellick)在評估美中戰略互不信任狀況時說的話。
十七年前擔任小布什政府常務副國務卿時,佐立克曾提出希望中國成為“負責任利益相關方”的概念,在美中接觸的時代轟動一時,并被作為“美國無意遏制中國”的證據。
如今美國政府已經放棄對華接觸政策,戰略競爭成為美國對華戰略的核心。
在對華戰略競爭成為美國政策主旋律的今天,美國官方越來越不掩飾其遏制中國崛起的意圖。
去年9月28日,美歐貿易與技術委員會在匹茲堡開會研究如何共同對付中國之前,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公然說:“如果真想放慢中國的創新速度,就應該與歐洲合作···我們應該與歐洲盟友一道,阻止中國獲得最先進的技術,使他們在半導體這樣的關鍵領域趕不上(我們)”。
美國知名國際經濟關系專家伯格斯滕(C. Fred Bergsten)最近出版新書--《美國對中國:尋求全球經濟領導地位》,提出美中應當追求“有條件的競爭性合作”(conditional competitive cooperation)的關系。
伯格斯滕呼吁中國發揮建設性的全球領導作用,并呼吁美國拒絕遏制中國的政策,避免新的冷戰,與盟友和中國合作,領導而不是摧毀世界經濟體系。
伯格斯滕指出,美國的對華遏制政策不會管用,中國太大,勢頭太強,其它國家不會加入美國遏華倡議。
美國要想組建針對中國的同盟,比組建針對俄羅斯的同盟要難得多。特朗普試圖遏制中國,但遭遇徹底失敗。
然而,伯格斯滕的這個建議如今在華府會被認為是過于“理想化”的。
連他的“同道人”佐立克和前美國財長薩默斯(Lawrence Summers)也認為,如今的政治大環境不利于探索重建美中關系的新路。
佐立克承認,美國對華敵意使得兩國關系斷裂,現在處于相當危險的趨勢。
他說:“如果我坐在北京的位置,我也會得出結論:美國不會接受中國崛起,中國要據此自己行動。”
俄烏戰爭爆發,只要中國采取任何行動被美國認定為支持俄羅斯,兩國新的爭斗就會開始;中國自己也感受到美國的下一次制裁目標就是中國。